Prompt
Navigating a narrow path through soaring piles of documents, the image captures a surreal perspective of an office-like space overwhelmed with paperwork. Illuminated with a cool blue light, the scene conveys a sense of daunting bureaucracy and the va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accumulate over time, visually emphasizing the endless pursuit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daunting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work.
卷首语
本周发现自己很多的时间都投入在了碎片化信息或者是短视频中,似乎有一些获得感,但更多是对于涌入大量信息的焦虑和难受
所以这一期想要谈谈对于信息过载,我们要如何自救
信息过载的原因一:信息过剩
庄子有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累人
这种信息过剩的状态,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中没有目录和指南,我们不仅要面对选择的困扰,还要承担筛选的压力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从中挖掘出大量新信息,学习新技能?这些信息深藏得太深,我们甚至无法察觉到它们的存在
信息过载的原因二: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 2006 年提出的,描述的是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倾向于只接触与自己持有观点和兴趣相符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
信息茧房的形成是一个巨大的循环,各类平台基于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兴趣特点进行个性化推送,我们又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和认同的信息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在这个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内容盛行的时代,我们变得越发独立,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我们所选择的群体之外的信息
信息过载的原因三:FOMO-害怕错过
相比于以前,优质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更多选择并非是一件好事,反而因为这种选择的多样性会让人感觉到不堪重负
放弃那些优质的选择,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比如现在 AI 如此流行,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以成为更优秀的领导者?学习更多的健身知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优质选择如此之多,我们很难明确的判断哪一个才是最佳的选择,最后陷入大量信息的焦虑和不安之中
信息过载的原因四:注意力涣散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各种信息源分割,手机推送、各种社交媒体的热榜、无处不在的新闻、动动手指就能下滑的短视频,这些都在不断打断我们,让我们很难专注在单一的任务
就像在电视频道间不断跳转,却从未真正停下来完整观看一个节目。我们的大脑被训练成不断寻找新鲜刺激,而失去了深度思考和持续专注的能力
因为多巴胺的存在,我们的刺激阈值还会被不断提高,导致需要更多的新鲜刺激,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上面四个信息过载的原因,让没有独立思考的普通人更容易沉迷于「信息垃圾食品」中,他们会随意浏览眼前推荐的内容,轻易点击那些分心的信息,但是当面对选择的时候,却无法判断哪一个才是最好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应对信息过载的第一步:保持无聊
无聊就好像一种「素食」行为,在大鱼大肉吃多了的时候,需要通过调整饮食让身体有喘息和恢复的机会
无聊意味着一段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和空间,隔绝外部噪音,去倾听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
- 在隔绝了来自外部的信息和观点之后,剩下的属于自己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 如果外部的观点不重要,那么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观点呢?
- 如果外部的观点重要,那么是不是更需要自己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
应对信息过载的第二步:找到你的母题
母题就好像上一期所说的「正确的事情」,如果你本身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专注研究的领域,那么就会像仓鼠一样,不断地囤积信息却无法真正利用它们
找到自己的母题,是一个不断收敛关注点的过程,当意识到许多领域其实并不需要关心的时候,那么值得关心的问题自然会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在任何时候给自己设定一些问题,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别人安排的任务或者麻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信息,才能不断提升思考能力(就像第九期周刊提到的:你必须让一打你最喜欢的问题不断出现在你的脑海)
应对信息过载的第三步:构建获取信息系统
不要想着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而是尝试建立一个获取信息的系统,「主动获取」大于「被动接受」
这里提供一些我在构建信息获取系统的一些方式
- 使用 RSS 和 Newsletter,主动订阅优质的信息源,甚至付费订阅一些信息源
- 质量大于数量,重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时间阅读
- 限制信息源的整体数量,当你感觉没法完整阅读的时候,就是数量超过你的能力的时候
- 加入新的信息源的时候,采用「入一出一」的原则,需要定期淘汰一些不重要的信息源
相关链接
- While Everyone Is Distracted By Social Media, Successful People Double Down On An Underrated Skill
- 从目标到工具再到方法,十年产品人的知识管理体系
内容推荐
【领路人】段永平浙大师生见面会访谈
- 关于投资:不要赚快钱,慢就是快,不怕错过就怕踩雷
- 关于创业:非必要别创业,除非真的有必要或者走投无路,但是现在创业条件确实比以前好
- 创业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低毛利的肯定不是好赛道,毛利要高,产品差异化要大,创业必须做自己有感觉的东西,有兴趣的领域,这样才能在过程中的得到乐趣,才能持续
- 关于学习成长:学习的前提也是兴趣,才能学得好,学有需要的东西,才能适应发展不要什么都学,知识再渊博也比不过搜索引擎
- 关于事物的对错判断: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发现股票错了马上止损而不是等他涨回来
- 关于创新:做一个没人用的东西就惨了创新是给用户带来价值,弥补需求不足,差异化不是简单的不同,而是满足用户需求
- 关于名言 “敢为天下后”:创新不是最先做,而是做的比先行者好,比如 google、苹果、微软
- 假如回到二十岁怎么选择:重新找份工作,好好享受人生,创业不容易
- 平时怎么放松:睡觉泡澡拉伸,物理治疗,都是普通人没什么诀窍
- 关于批判性思维:没有什么批判性思维,想本质,想长远,想背后的东西,发现错了赶紧改养成一个想本质的习惯很重要
- 关于工作中的挑战和痛苦:40 岁就退休了,就是因为不愿意面对工作的压力做小生意的时候,没有销售部,一天吃八顿饭,去桑拿 6 次,去卡拉 ok 五六次,太痛苦了那时候想,再这么忙下去肯定就完蛋了于是花了三年建立了销售系统
- 关于年轻人的优秀特质:年轻,你们的年龄就是我的梦想,此外年轻人觉得是为自己工作很重要
- 关于每天坚持的事:保持身体健康和大脑清醒
- 关于挫折:求学时差点没毕业,创业就更多了,每一个产品都有问题,每一个电话都是问题,焦头烂额,做事情尽量想长远,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提前预防很多人喜欢看临危不惧,其实没意义,要做好预防避免危机
- 如何看待信息差赚钱:信息差对炒股没太大意义,除非是赚快钱量化投资有点这种味道从长远看,都是小波澜
- 如何看待高风险与高回报:承担高风险去坐牢,脑子坏了但是风投不一样,用的是别人的钱是一个现代的产物看的是商业模式,未来的现金流,赚钱把握大才敢投,到处撒网,赚的是整个国家的钱
- 年轻人如何面对下行周期:其实老年人也应该面度这个问题,经济不是那么好的情况下,好公司小日子都过的还不错茅台还是不错的
- 和巴菲特关于投资的共性和不同:共同点是价值投资,不同点是彼此懂的生意不一样,有些我懂的他未必懂
- 下一个人生目标是什么:健康地活长一点,好好运动好好生活,心情要好,必要时需要乐观
相关链接
【效率】构建系统,而不是目标
目标和系统有什么区别
- 目标:面向结果,是良好的意图
- 系统:面向过程,是日常的行动
关注目标,而不关注体系,会存在的问题
- 赢家和输家心怀相同的目标
- 实现一个目标只是短暂的改变
- 目标束缚了你的幸福感
- 目标与长远改进的大方向不一致
为什么需要构建系统
- 目标的意义在于确定大方向,但体系会促进你的进步,关注系统,才能落地
- 目标是未来要达到的状态,达到目标前,每天都是失败的;系统是每天的行动,完成行动,每天都是愉悦的
- 目标是一次性的,达成了要么无聊,要么空虚
不求拔高你的目标,但求落实你的体系
相关链接
【知识管理】自学的十大误区
以下是原文内容
误解一:自学不需要计划
- 误区:认为自学只要有兴趣就可以随时开始,无需明确目标或学习计划
- 实际情况:
- 没有计划的学习往往杂乱无章,容易半途而废
- 自学需要清晰的目标、阶段性规划和定期复盘,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误解二:可以完全靠自己解决问题
- 误区:认为自学意味着不需要外界帮助,能完全独立完成学习
- 实际情况:
- 自学并不排斥向他人请教、参与社区讨论或寻找学习伙伴
- 很多问题需要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来厘清或加深理解
误解三:免费资源就足够了
- 误区:相信免费学习资源(如YouTube、博客)就能满足所有需求,不需要投资
- 实际情况:
- 免费资源虽然丰富,但可能零散、质量不一或不系统
- 投资优质书籍、课程或工具,可以加速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质量
误解四:进步一定是线性的
- 误区:期望学习每天都有明显进步,且进步速度恒定
- 实际情况:
- 学习往往是“波动式”的,可能会经历瓶颈期或停滞期
- 进步可能是突然的,比如某天突然“开窍”了
误解五:只靠记忆就能掌握知识
- 误区:认为学习只是记住知识点,不需要练习或应用
- 实际情况:
- 真正掌握知识需要不断练习和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 尤其是技能类学习(如编程、音乐),练习和反馈至关重要
误解六:误解:只需靠动力就能坚持
- 误区: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热情,就能长时间坚持学习
- 实际情况:
- 动力是短期的,而习惯和纪律才是长期坚持的关键
- 自学者需要为自己建立外部激励机制(如定期分享成果、制定奖励)
误解七:自学适合所有人
- 误区:认为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技能,无需任何指导
- 实际情况:
- 自学需要较高的自控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 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参加课程或寻找导师的帮助
误解八:学习速度越快越好
- 误区:追求快速完成学习,认为速度比深度重要
- 实际情况:
- 过快的学习容易导致知识理解不深入,无法长期记忆或灵活运用
- 深入理解和长期积累更有价值
误解九:失败就是浪费时间
- 如果在某个领域自学失败,认为这段时间完全浪费了
- 实际情况:
- 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学习方法的改进点
- 自学的失败经验可能为未来其他学习提供重要的借鉴
误解十: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成功
- 认为努力学习就必然能掌握所有内容
- 实际情况:
- 学习效果还受天赋、资源、方法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 选择合适的领域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往往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相关链接
【观点】软件开发本质上是理论构建过程
理论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思维对象,使我们能够完成特定任务。以烹饪意大利面为例,我们掌握的烹饪知识就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无法通过语言或行动完全表达,而是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实践才能传递给他人,且每个人最终构建的理论都是独特的
所以对于软件工程来说:代码库并非程序员工作的真正产物,真正的产物是对该代码库的心智理论,所以代码库的真正价值在于维护者对它的深入理解
基于这个观点,对于遗留代码不仅仅是旧代码,而是失去了拥有其理论的维护者的代码库,所以
- 单独工作的工程师有时能比团队创造更好的产品
- 熟悉新项目比重建项目更困难
- 外包项目常常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一个成功的软件团队,通常也具有以下特征
- 有长期参与项目的核心成员
- 新成员能逐步接触和学习
- 工作重点保持稳定
相关链接
工具推荐
- VisActor:字节跳动开源的数据可视化方案
- Plectica:一个在线协作的绘图工具,设计相当简洁
- RSS.Beauty:把 RSS 转换为设计优雅的博客列表形式,很有意思
- Tremor:一个由 react 和 tailwind 开发的图表组件库,可以直接复制代码使用
上一篇:vol27.做正确的事,就足够了